08
2012/10
分享
金龙花甲一轮回 千两飞觞几春秋
发布时间:
2012-10-08 12:00
来源:
——记白沙溪千两茶六十年风雨传奇
金龙花甲一轮回 千两飞觞几春秋。2012年农历壬辰龙年,60年前同样在中华的壬辰龙年白沙溪迎来了“千两茶”这只金龙。
千两茶又名花卷茶,以外形篾篓花纹古朴秀雅似丹青画卷,内质原料多花白梗紧密均匀,茶身通体黑亮带龙鳞花纹而名花卷茶。千两茶源于百两茶,同治年间(1862-1874)三和公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加茶量,换用大篾篓,取名“千两茶”。
花卷茶,原始古朴,传统霸气,原料考究、拼配严谨、踩制强劲、又经历盛夏的燥烈,使茶叶内含物发生重大变化,从里到外历练出霸气、阳刚、强劲的独特品质。千两茶的踩制自古由安化县边江少数刘姓老技师所掌握,因其“传子不传女”的旧俗以及长期战争的影响,千两茶生产技艺在民间逐渐流失,直到1952年由湖南省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独家传承发扬。
1952年,壬辰龙年。在全国完成国有化经济改革后,国营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从江边招收刘用斌、刘雨瑞二人为正式职工,入厂传授千两茶的制作技艺。至此安化千两茶的传统工艺在白沙溪实现了国家化、科学化、标准化的传承,白沙溪在这个壬辰龙年迎来了黑茶中的金龙。在之后的几年的时光里,白沙溪千两茶产量不多,但因其优异的质量和完美的做工受到了广泛的青睐,不少的产品被台湾商人收购一空,部分产品更是远销海外被世界各地博物馆所收藏着。如今,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日本的茶叶研究所、台湾坪林茶叶博物馆、国家故宫博物馆、安徽农大、湖南农大、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等机构都有收藏。
1958年,鉴于千两茶的制作劳动强度太大,季节性强,生产效率低下,不适应当时经济计划的发展。这时白沙溪在党和政府的指示下保留千两茶的传统选料、拼配、烘焙技术,创新制作工艺改进机械化生产,研制出世界第一块花砖茶。千两茶逐渐花砖茶所取代,在这之后的20多年的计划经济中千两茶的制作技艺就此沉睡着。
1983年,为了不使千两茶技艺失传,把千两茶的薪火传承,等待有一天的再次腾飞,白沙溪一班老技工带上一帮年轻职工再次拿起了久别的千两茶大杠。这班技工中有:李华堂、王生才、湛进文、易修加、李孟冬、李华付、刘雨开、彭步生等,从初夏到深秋他们共踩制了327支白沙溪千两茶,为千两茶技艺传递了不灭的薪火。
1997年,我国的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白沙溪由外贸出口体系转为内贸,生产更为自主,为满足日趋繁荣的国内外茶叶贸易对千两茶的需求,白沙溪抓住机遇迅速复苏了安化千两茶的生产加工。时任生产厂长、白沙溪千两茶传承人肖益平以敏锐的目光看到了千两茶复兴的机遇,迅速组织人马,请回72岁高龄的王炯楠以及李华堂等已经退休的老辈传人,恢复了安化千两茶生产。千两茶制作工艺复杂,前后30多道工序道道有玄机,并非一人能全精。篾篓的精巧编制、棕叶的裁剪、箬叶的采编,踩制过程的压制、收篾、成型等等都需要专门技师齐心合力才能制作出一支完美的千两茶。在这看是简单的恢复生产的过程是充满了白沙溪前后两代领导人与传承人的责任与心血。
在肖益平副厂长的领导下,白沙溪新老两代传承人经过一年的努力成功复苏了沉睡多年的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为世界人民带来了一支支古朴完美的世界茶王。1997年,白沙溪共生产千两茶400支,同年白沙溪为千两茶的外观设计申请了国家专利。在之后的几年时间内白沙溪培养了大量的新老技工,为安化千两茶的迅速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短短的几年后安化千两茶风靡广澳台,成为收藏家争相收购的对象。从2005年起广东省就有众多巨富收藏千两茶以满房计。
2007年,白沙溪为安化千两茶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08年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0年,白沙溪黑茶作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进驻联合国馆和湖南馆,其中一支白沙溪千两茶被世博会博物馆永久收藏展览,成为见证盛世中华的永久纪念。
2011年,白沙溪凭借着三砖、三尖、一花卷的黑茶生产精湛技艺以及对开拓创新的不断追求在市场上树立起了世界品牌的雄伟形象,白沙溪千两茶再次风靡世界,成为了世界传统茶文化的标志性代表。
2012年,又是一个壬辰龙年,白沙溪千两茶经过了60年的风雨传承,必将在其本命年中腾空而起,为白沙溪为安化黑茶带来一片福泽。
纪念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诞辰110周年之金龙千两:
金龙花甲一轮回,千两飞殇几春秋。
彭公建业精神在,青史长留白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