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16/09
分享
肖益平:敢勇当先,推动白沙溪产品系统创新
发布时间:
2016-09-22 12:00
来源:
远图传播
肖益平: 1964年生于安化县小淹镇。高级评茶师、高级农艺师、国家茶叶技术标准化委员、国家边销茶工作组委员、中国黑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现为湖南省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安化黑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推开半掩的扉门,入眼的是三幅分别题有“传承、创新、发展”的墨宝,居中的“创新”二字尤其醒目。办公室的茶几、窗台、座椅、桌案上,目光所到之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品茶,有的已然成形,有的仍在研制,一位着深色中山装,戴浅色眼镜的中年男士正一手托腮,一手移动鼠标,聚精会神的坐在电脑前,让人不忍打扰。此人便是我们本次采访的对象——湖南省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肖益平先生。
我们到达白沙溪时,正值谷雨时节,茶厂的员工们都在为钧泽源开园采茶活动忙得不可开交,肖总更是如此。前几次他都是匆匆与我们打了个照面便赶着见客户去了,直到第三天晚饭后,处理完工作的他才抽出些许宝贵的休息时间坐下来与我们聊聊。
产品创新到底是创新什么?
“产品创新,不是把产品改得面目全非,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遵循传统工艺流程,根据现在的消费理念及消费需求进行一些技术参数上的改变。”这是肖益平先生给出的答案。
作为中国黑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在黑茶产品创新方面,肖益平先生是具有绝对发言权的。他热爱黑茶,敢于创新。进厂三十多年来,在黑茶产品的开发、研制以及文化宣传方面成绩斐然。2014年6月,他的扛鼎之作“大师千两”在人民大会堂“白沙溪茶文化品鉴论坛”上惊艳亮相后,一度引来众多茶文化大师、学者、各界知名人士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他凭借精湛的制茶技艺和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于2010年获得益阳市“十大创新人物”称号,在安化黑茶的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开发新品,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
《黑茶》:您之前提到说黑茶产品的创新需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做一些技术参数上的改变,具体指哪方面?
肖益平:以前是根据消费者的口感,一级茶、二级茶、三级茶、四级茶、发酵温度等都由一个程序控制,按照标准去执行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我们考虑到每个茶的特性,比如有些茶原来的发酵温度是50度,现在我们可能会根据茶的特性调至60度、80度,按茶的成熟度去考虑它的制作方式,这就是技术参数上的一些创新。因为原来技术条件的局限,只能依靠人工去分辨火力大小,然后进行增减,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去进行控制,更为精准。
《黑茶》:白沙溪自2007年破产重组经营以来,在黑茶产品的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可观的成绩,比如2003年到2006年间研制出来的新产品“天茯”,据说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能不能和我们说说当时研制天茯茶的一些过程及创意、想法?
肖益平:那时也是穷则思变嘛,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当时我们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只能用低保维持基本生活,然后组织员工一人投资一点,才勉强维持了厂里的运作,生产出一部分产品,再慢慢养活一部分人。
2004年的时候我们带着茶到上海走访了几个有名的茶人,想借此寻找点商机。后来又到广东找了几个茶爱好者,当时他们对黑茶都不太了解,因为边销茶的用料档次是比较低的,所以很多人认为我们的黑茶品质不好。但那一趟也算没有白去,通过对市场现状的一番了解,受到了不少启发。现在都市消费人群不是怕茶贵,而是怕茶不干净、不卫生。所以,要想开发新品,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工艺不变,可以在技术上进行探讨、研究、创新。原来的一级茶从来没有做过茯茶,因为含梗量低很难发金花。原来边销茶是22点的梗,第一次试验时我们用一级茶的原料将它降到15点,但仍然不够,因为一级茶、二级茶、三级茶,它们发花的水温变化和纤维密度有所不同,所以微生物变化及含量也不同。后来经过分析,将水温、发酵的温度进行调整,又连续做了三四次试验,发花已经发得很好了,可是我们觉得还不够,于是又对含梗量进行调整,在第一次降到15点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调整到了8点,在那时已经算是相当成功了,现在我们基本上都控制在5点左右。所以当这个产品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我们商量要给它起个全新的名字,它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生下来总要有个身份,有个名字才行,经过一番商议我们决定就叫天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用了天尖茶的特殊工艺,也是用的“天”字牌原料,融合现代茯茶的工艺。另外,“天”还有一个涵义,在茯茶的技术领域中,“天”是浩瀚无边的,它的发展潜力很大。
谷雨采茶大赛上,大伙你争我赶,热情高涨,原本在一旁指导的肖总也忍不住卷起袖子,亲自上阵,加入到采茶队伍中来。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茶,更是一种健康理念
《黑茶》:现在茶叶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时代,提倡快捷方便,这也对产品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那么,对于千两茶这种体积较大的传统技艺产品而言,如何做到既能收藏又方便饮用?
肖益平: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大气的整只千两茶的。初次进入黑茶行业的人,一般都只是品尝一下,并没有过多的了解,所以快捷适泡的消耗量远远要低于传统工艺制作的千两茶。现在喝茶的人群他追求的是什么?他不像白领人群,追求快节奏、简易便捷,仅仅只是为了喝一杯茶。真正喜欢千两茶的人,喜欢的是它的制作工艺、包装、形状,他们追求的是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享受。
有人也提倡我们用机器来压千两茶,但用机器压最后的结果就是面目全非。为什么千两茶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代表的是一个制茶人的智慧、力量,它是智慧的结晶、力量的聚集。还有一个,你看千两茶的形态,它就是一个原生态物质文明的体现。为什么说原来只有安化有,那就是梅山文化中一个特有的代表,我们平常说的梅山文化,抽象的说是蛮文化,这也正是我们可以从千两茶中感受到的。野代表原生态,蛮就是力量嘛,所以我们不去改变它,反而更应该传承下去,今后打造茶旅一体化,让师傅带着做,你在边上踩一踩,这是一个很好的体验。现在日新月异,什么都在变化,有车子了,也不走路了,可我们还有一种原生态的做茶方式存在着,这就是千两茶文化。
《黑茶》:近些年,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炒概念,在产品创新方面反而并不是很重视,您作为白沙溪的管理者,自己本身又是黑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肖益平: 做茶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技术团队将技艺传承下来,当然光有技术也不行,还得有一颗真正热爱茶的心,这样你才能去追求,去发现,从而做出消费者喜欢或者希望看到的东西。做茶如果永远只盯着效益,那是绝对做不好的。在一个行业没有成就的时候,没有多少人会坚持做,一旦做起来了又会有很多人跟风来做,说到底,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在追逐行业的经济效益。我们白沙溪到现在也已经传承了几十年了,时代在变,消费者的观念在变,我们依然会继续了解各个阶层的新需求,在继承传统优良工艺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创新,因为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能喝的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