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2013/12
分享
我们奋斗在白沙溪的那些年——白沙溪老前辈走访录
发布时间:
2013-12-27 12:00
来源: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白沙溪》专刊 2013.12.24 B7版
那是2013年4月19日,我们遁着春天里的缕缕茶香,走进了白沙溪几位老前辈的家,与他们聊过去白沙溪的历史和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事,勾起了他们很多幸福而自豪的回忆,仿佛就在昨天,记忆犹新……
刘昭先:男,1924年出身,89岁,1980年退休,现住小淹白沙社区。
当我们走进老人的家,刘老的婆婆满脸堆笑,赶紧去外面叫老倌。原来刘老正在社区门卫室与人一起打纸牌。等了一会,刘老回来了,只见老人精神爽朗,耳聪目明,看到我们格外的热情,不用问,自已便一个劲地聊开了。
“我看到彭厂长带领我们试制茯砖”
我是1950年进的厂,56年全部转为正式编。我在厂里搞管理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很多过去的事我清楚。我们都知道1953年在白沙溪诞生了湖南第一块茯砖茶,而所经历的真实却知之不多,通过刘老的清晰回忆,让我们深感其中艰辛磨难,创新一个产品之不易。
老人说起1951年我看到彭厂长从仙溪押回小淹。正纳闷:为什么是从仙溪押回呢?他在仙溪干啥?说着刘老聊起了彭厂长带领白沙溪工人反复试制茯砖茶的经过。
那时彭先泽是江南、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的厂长,为试制茯砖,早在50年前就开始了,曾先后在江南、白沙溪及仙溪等地搞试验。那年正是彭厂长从陕西泾阳请了两个师傅仿泾阳技术,在仙溪那里租地搞茯砖茶的试制,后来还是由于气候、温度、湿度达不到发花要求没有成功。因此晋阳人断言,没有泾阳的水,没有泾阳的技术,没有泾阳的气候,你们南方根本做不出茯砖茶。白沙溪就是不信这个邪。最后我们厂派出技术骨干及压制部主任彭南山等8个人专门到陕西泾阳,用我们自已的技术工艺边试制边研发。原来,陕西北方气温低,天气干燥,压制的茯砖茶只须用厚厚地棕垫上下覆盖,达到一定的时间,便可自然干燥发花,且金花茂盛。派出人员在泾阳试制将近一年,发现并不是我们的技术工艺水质不行,其主要原因就是南北方温湿度气候差别所致。回来后,我们就请示中商部同意,仿茯砖发花温湿度要求在白沙溪建烘房。把烘房建起后,1953年我们终于成功试制湖南本地生产的第一块茯砖茶。打破了泾阳人的预言,创造了白沙溪黑茶神奇!并逐步得到普及和推广。2008年,该项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18斤茶”
黑茶是西北少数民族的生命茶,是民族团结的革命茶团结茶,中央相当重视,我们茶厂的级别也是相当高。厂里的人事安排和文件、生产计划都是从中央下到省再到厂。52年我们的厂长是马川,营团级南下干部(后为省茶叶公司经理,现退休)。副厂长侯斯烈过去是山西平遥的老县长。在厂里背着东洋刀,特别威风。62年我们厂长是翟彦博,也是南下团级干部。负责我们厂保卫的是上面安排的一个警卫排,全副武装,歪把子机枪都有好多把,机关枪好几挺,夏天看到他们在擦拭机枪。我们的产品质量更是事关民族国家大局,加工出来的产品首先要保证少数民族人吃了满意合格。不管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都要负责到底。
记得1960年,我在销售科,我们调运了一批砖茶到青海,中间有个别茶出了点问题,结果是中商部从北京打电话到益阳(那时我们是一个厂),要求我们厂派人到青海处理。不久中央民族贸易局又直接打电话急催。厂里接到信的那天是1960年的12月31日,年关厂里好多事很忙,生技科派不出人,又怕这批茶的问题大,必须赶紧处理。商量把我从销售科抽出,第二天就出发,并先从杭州调运5000担茶后再从杭州、上海去甘肃青海。
1961年1月1日起程,往返辗转水路、公路、铁路,坐船、坐车、坐火车,那时国家还处在困难时期,各方面都不发达,路上半个多月赶到青海。由青海民族贸易局的人亲自接待,并负责与我商量这批茶的处理方案。第二天,我们一起去看那批茶。到实地一看,只有极个别的茶出现烧心霉花。我当即答应,凡有问题的茶请你们剔出来,都由我们负责,有多少算多少。对方十分满意。为了不影响市场供应,商定先将茶放在青海,好的先销售,有问题的剔出来。就这样待这批茶销完,实际剔出来的有问题茶只有18斤。按当时价损失不足18元。但白沙溪这种以质量为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负责精神在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目中产生了很好的印象——喝白沙溪茶放心。从此,青海人民与白沙溪结下了永远的黑茶缘。
刘密花:女,1940年出生,现年73岁,1990年退休,现住小淹农贸市场二楼。
我家是黄谷溪的,隔茶厂只两里来路。1951年茶厂从江南全迁到白沙溪我11岁,就跟着我娘在厂里捡茶,59年正式进厂算工龄。我虽是女同志,但我个子高力气大,进厂就把我安排在压制部跟男同志们一起压茶,46岁调行政科,后到供销科退休。
“日产10000片报喜”
那时候,我们年轻,身体好,思想单纯,厂里生产、质量都抓得紧,厂长也是经常在车间转。在压制部,有退砖、扒茶、司称等多道程序,各有分工。李华鸿是我们班的班长,扒茶洒面不均匀,压出来的茶砖外观不光滑要扣奖金,废品超过规定比例扣奖金,退砖不快影响压制进度挨批评。我们各组积极配合,全力以赴提高生产。那时设备还不是很好,机器是手摇式发动,一根大绳几个人扯才发得动,有时天气冷,蒸汽上不去,我们自已捡柴火把汽烧上去。为了加快进度,多完成任务,我们每天起码提前10—15分钟上班,到8点就马上进入生产。生产中出废品是不光彩的事,每次发现废品趁热打烂,用手揉匀当即加工,有时手都烫伤。因此我们生产一天只几片废品。记得我们文革前是日产4000片,后来逐步提高到日产5000片、7000片,8000片报喜。当时的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经?估投喝图际醣任洌慰掌乇鹋ê,工作起来干劲特别大,8斤重的铅板一次拌10片。七十年代后期的有一年的秋天,车间实行砖匣双面铅板,我们日产砖茶10800片,创历史最高纪录,车间向公司报喜,厂部敲锣打鼓给我们送喜报,记得当时还是我念的喜报,工人们欢天喜地,生产更加热火朝天。
杨庆生,男。1937年出身,现年76岁,现住小淹农贸大楼住属区。
我是1961年从部队转业安排进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在厂期间当过篾匠(因为我小时作过篾匠),搞过保卫、供销、设备、生技,85年退休。
“ 由茶带来的好处”
80年代初期,我在设备科,负责机械设备的调入,出差时我经常带点好茶叶在身上。那年厂里派我和另外一个人去河南新乡参加全国计划会议,有1万多人开会,旅馆住宿都很紧张,我们湖南代表团安排在新乡一中的大礼堂住。新乡在河南省北部,正是隆冬12月下旬,气温零下30多度,南方人到北方简直是冻得难熬。我便在外面到处走走,顺便了解些情况。正巧,我走进了会议保卫传达室。据说是北京派来的卫戌部队,他们生起炉火室内有暖气,我边取暖边拿出随身带的茶叶泡了杯茶,那些兵闻到茶的醇香味,直问:你咯是么子茶,这么好闻的茶香味。我随手给了他们几泡,战士们一边泡茶一边和我聊天,茶喝得全身发热。聊着聊着我们因茶成了熟人。快到午饭时间,他们又留我们吃中饭,那餐饭我们两个人吃了4个大馒头6缽白米饭。心想该走了,不曾想他们又把我们请回到传达室,还给安排了一个大房子,升起炉火,一天一斤粮票,两块钱,三餐饭,我们在那住了整整七天,根本就没有挨上冻。还搞到了600套轴承的计划。湖南代表团的人羡慕得不得了,直说“你们白沙溪的人真的牛,我们死挨冻,你们住起暖气房,还轻松的搞到了设备。”我在心里暗喜:其实是我带的那包白沙溪黑茶带来的好处。
“白沙溪改进设备历来舍得出钱出力”
那是1967年的一件事使我印象特别深。厂里随着边销茶生产量的不断扩大,生产设备跟不上。那年我被派出沈阳锦州锅炉厂去定制锅炉。为了保证锅炉质量,围绕锅炉钢板我们连续跑了7个。彩谴锏奖曜几职逦。锅炉制好后,我们在路上花了半年的时间,用6只拖轮驳船,由沈阳运长沙,再用两只18。2吨的拖船到益阳。在益阳等了一个冬天,到春上发水,又请80、90个人背纤到桃江,船到夫溪现有人员硬是背不上,又再加40个人背纤,这样才一个星期到白沙溪厂码头。当时背纤的人每人每天半斤粮食,后来请示省里加到每人每天1斤粮。这台机器到厂前后时间一年多,花费的人力物力十多万元。是当时钢板厚度硬度最好最先进的锅炉。这台锅炉安装好后,生产机器发动、蒸汽蒸茶都得到了满足,且食堂蒸饭、职工家属生活用水都用上了热水。生产产量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回想起来,我们过去这些老工人为白沙溪吃了很多亏、流了好多汗,为白沙溪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不过,更感欣慰的是现在,你们在公司这班领导的带领下,把茶厂办得比过去更红火,厂房建得比过去更威武,消费者对白沙溪黑茶评价这么高,每年为员工创造这么好的红利分成,我们这些老工人感到很高兴,真心希望你们把白沙溪越办越好,越来越兴旺。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